AI摘要:《后浪》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代入感是导致两极分化的关键原因。演讲中强调了年轻人的选择和无惑,但现实中,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多选择,也没有那么不惑。演讲中的逻辑存在矛盾,被夸奖的成绩并非完全来自于我们,而是时代的红利。我们应该警惕夸奖,保持疑惑,与前辈、后辈共同面对时代的发展。青年节歌颂的是“青年”,而非特定一代。
Powered by AISummary and MoonShot KimiChat.
从 这个演讲 发布开始,今天几乎一天空闲的时间都在关注着周遭对它的评价——从朋友圈里、知乎 b 站上、虎嗅 36kr 上等等。一直想说点什么,整理整理思绪。
但即便整理过后,也依旧很乱,不知所言。只是赶着想在今天发出来,于是也不再深究了。
票圈被这个视频和其相关的文章轰炸了,周围小伙伴们的态度有些两极分化。在这其中,我发现,造成如此两极分化的关键原因是,“代入感”。
我想,演讲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给听者的代入感。
当我们看《后浪》时,我们究竟是哪个角色?是那个“值得认可、值得羡慕、值得尊敬”的后浪,那个“欣慰而羡慕着的”前浪,再或是那个曾经“一代不如一代”的后悔者?
赞美者往往代入了其中一个角色。而批评者往往在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是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前浪”还是“后浪”,或是无法认同自己就是那个“翻涌潮汐”的后浪。
而我,很奇怪的。一方面,00 年边上的 90 后傻翠,姑且认同自己也算是“后浪”的一员吧;但另一方面,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夸奖。
我总在想,会不会是我的问题。被夸奖反而会令自己警惕。
首先,为什么他会夸我,这件事对他有什么好处?
在这个角度上,B 站必然会夸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正是 B 站的基本盘与特色。年轻人意味着购买力,意味着充足的时间创作、观看与分享。也正是这样的必然性,让我时刻对这种夸赞抱有警惕——一定会说的话,我们往往叫做废话。
其次,我会考虑的是,我真的有“那么好”吗?
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多“选择”的权力。
对于大多数人,我们可能只有选择去看谁生活的权力,毕竟那些舞台上发光的人,相比于总人群,还是太少了。
甚至,即使在舞台上发光放热者,又有多少能真正靠着热爱养活自己,支撑自己的责任?大多数只是在生活的夹缝中,用爱支撑起的副业。
也许,我们也没有那么“不惑”。
细细想来,自 1840 年开始,哪个三十年,不是“古之未有之大变局”?周遭的年轻人,无论多么热情,总会有所迷茫,迷茫于这个时代,也迷茫于个体自身的沉浮。
以及,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演讲中的一点逻辑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是没有办法,既“有选择”又“无惑”的。
选择带来可能,而可能则必然带来疑惑——这也是为什么,看似光环耀眼的人,往往却过得更加痛苦,因为他们“有得选”。
另外,被夸奖的成绩,真的来自于我们吗?
我们能似所说的“被羡慕”、“被尊敬”,真的是因为我们特殊吗?不是的,没有哪代人是不同的,不同的只有环境。只是由于时代的红利,科技的进步,才能有这样日新月异的变化。
可是如果有一天这样的环境消退,“后浪”的“后浪”们,还能保持着这样的热情吗?
其实,也许我更喜欢那些说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喜欢他们从不同年龄,不同角度所给予的告诫与批评,喜欢那些或是忠告,或是单纯想搞你心态的,逆耳之言。
毕竟,他们年轻过,但我们没老过。
当然,听不听是另一回事了。
虽然你老,但这场面,咱都没见识过。
今天的“后浪”是未来的“前浪”。
一方面,我不想成为“终成为恶龙”的骑士,批判着“一代不如一代”的前辈,却又成为了未来说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中坚力量。
而另一方面,我却又希望未来时代的发展能彻底超过我们的想象,甚至超过我们的学习能力,超过我们的理解能力,让我们只能在后面喊着“太快了,太快了,有催人跑的感觉”,成为那个“固执的前辈”——这才说明,时代是在发展的。
或许,有疑惑是件好事,至少这说明我们有着不同的前路可以选择,可以站在十字路口,迷茫与彷徨。也希望我们能与前辈、后辈们,与时代一起,体会疑惑。
比方说,假设说,如果以后有了子女,要不要让他们看抖音、打游戏呢,看多少玩多少呢,这件事困扰我很久了。
于是我又想起余光中为我校百年校庆时所做的那篇《钟声说》:
江水不回头,而大江长在。
所有人都会老去,但我希望民族永远年轻。
这才是我认为的,真正的力量。
青年节所歌颂的不是“这代青年”,而只是“青年”。
只不过现在,恰好是我们,仅此而已。
已有 26 条评论
是翠姐姐吧
是男孩子hhh
能有几个后浪 ̄﹃ ̄
谢谢翠翠,我今天竟然考到了这一篇文章。感谢翠翠论据支撑୧(๑•̀⌄•́๑)૭
是的,这部片子,和之前阿里巴巴在B站的一个投稿(马云:商业就是最大公益),最近的腾讯阅文事件等等,都在不断而又深刻的揭露社会的现实与矛盾。贫富差距,阶级分化。出现问题,暴露问题,讨论问题,引起反思,有不同的声音存在,这是社会和国家积极的一面;然而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这也是消极的一面。或许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狄更斯这话出自《双城记》扉页,但是我手头有好几个版本的没这句话(
我有时候真的好奇,大家都真的在书里看到这句话了吗?还是人云亦云。
Chapter 1 the period 的第一段: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很喜欢看每篇文章下面的评论
我也很喜欢 很幸运自己的读者还都是有点意思的
各有说辞吧
毕竟嘴上再怎么说,我们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屁股的(
本以为是沙发。。。
都订阅了。。。
啊...这个订阅是每天晚上九点发邮件,昨天发文章在九点之后了所以邮件顺延到今天了OωO
听说第一版原文就是以后浪的视角写的, 但是觉得过于激进, 就改成了目前"前浪夸后浪"的这个版本了.
其实这种宣传片的问题在于,后浪这个概念太大了,无论从那个角度写所能代表的都只有一小部分“后浪”
感觉你这篇文章说了半天还是没说到点子去.
确实。
怎么说呢 回过头来看,也没能想到当初这个视频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以及在发布之后我有看到了更多批驳的文章。有些问题我是有意没有再进一步讲,一是讲得太深站容易保不住,二是如果讲了,很容易陷入到偏激的反对之中,这也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我不希望墙内外充斥的都是偏颇的声音,于是只想讲得调和一点,但调和又往往意味着没有观点,没有立场与态度,也没法说进人心里。
怎么讲?
翠翠每次对热点 时事/政 的评论都有一番独特的见解(ノ °ο°) ノ
(一场由一个商业片引爆出阶级分裂…)
其实没有独到啦 甚至可以说没有立场
就emmm不太会很激烈地赞成或反对什么,很骑墙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