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 零零碎碎 | 10088 浏览 | 14 赞 | 11 条评论

今天整理之前的 GitHub 项目,发现自己的一个项目不小心把服务器密钥暴露出来了。幸好是个 private 的库。就着手准备把这个文件删除。

但是在 Git 里删文件似乎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由于 Git 会保留历史与版本回溯,所以需要将需要删除的文件在之前的版本中也一并删除掉w

据说正常来讲需要使用 git filter-branch 命令,但咱也不是 git 大佬,接触新命令也挺陌生的,而且据说这个命令一来繁琐,二来当需要修改的文件较大/较多时,执行时间堪忧。

好在有一个叫做 BFG 的工具,提供了一种更快、更简单的 git filter-branch 替代方法,用于删除不需要的数据。简单踩了一下坑,做了一下步骤记录。

查看更多 ->


2019.05.28 | 随便扯扯 | 8019 浏览 | 4 赞 | 9 条评论

我应该是不太会发微博了,自己的牢骚都会偷偷发在自己的网站上,各个平台中的痕迹包括点赞也会定期尽可能删除。

我发现我已经陷入到一种对数据近乎偏执的掌控感。

一些公众人物会被网友扒出几年前的帖子,言论甚至是点赞,被拿着显微镜的网友曝出各种不太“正确”的言论。

而更可怕的是,在某起网友曝某知名朋友贴吧言论的过程中,即使是账号被删除,网友依旧能找到其在多年前的蛛丝马迹。

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相是,互联网公司永远不会把你的信息彻底删除,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而其中一些好的会让别人访问不到被删除的信息,而一些坏的甚至会拿这些信息卖钱。

所以我宁愿为这些互联网公司提供最少的数据,也不希望我丧失对自己某些过去的删除的权力,对,删除权。

能够自建的功能,比如笔记,个人心情墙,密码库,自己都会选择自建;如果无法自建的,也会尽可能选择遵循欧盟 GDPR 的网站或公司所提供的服务。

当然,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我所删除的数据就真的被删除了。至少我的云服务提供商那里会有一份我的数据;但自建意味着如果想要提取我的资料,需要额外付出更高的代价,而非在公司的数据库中检索一下就可以批量地找到。

因为我的网站关闭了 Web Archive 的爬虫,Web Archive 也不会对我的网站进行存档。这也就意味着并不会有可靠的“我一定在这个网站上说过些什么”的痕迹,我也不应当为漫长时间前幼稚的自己所付出代价,如果有,也应当是我可以 delete 掉的。

在自己的天地里,数据都是由自己掌控的,而我喜欢这种掌控感。

查看更多 ->


🤔关于我
翠翠 idealclover
Product Manager @ByteDance
南京大学 2016 级本科生
了解更多
🏠关于博客
基于 Typecho 博客框架
使用个人的 clover clover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