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 随便扯扯 | 15996 浏览 | 48 赞 | 22 条评论


请注意,本文编写于 1485 天前,最后修改于 1484 天前,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
AI摘要:互联网上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圈子与圈子间愈发对立。这与身份认同有关,人们倾向于选择性地摄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加深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拥有多重身份可以让我们离偏见更远一点,但身份需要被唤醒。在当今的互联网,标签化、身份化已经无孔不入。要消除偏见,可以尝试以多身份看待问题,以及实事求是。保持好奇和幼稚,不要被标签所框定。

Powered by AISummary and MoonShot Kimi Chat.

互联网上的火药味真是越来越浓了。

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似乎近些年的互联网,圈子与圈子间愈发对立了起来。

争论的双方或多方一言不合就问候家人、网络暴力,甚至按下举报键。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则漫画:

于是最近想聊一聊这个问题。正巧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关于“身份与意见极化”。

但是因为是付费文章,并且有春秋笔法的嫌疑,故不在此引用,只是转述其研究与观点,并加入我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1-


什么是“身份”?

“身份”无处不在:金牛座、产品经理、穷学生、技术宅...

简单来讲,“身份”可以理解为“认同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

因此,这个群体具有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或是性格、属性,或是立场,态度。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区分起了“自己人”与“外人”。

也正因如此,人们在接触信息时,更倾向于对“自己人”有利的信息,因此更容易选择性地摄入对“自己人”有利的信息,而这种倾向性则会进一步加深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身份认同越强,信息摄入的越有倾向性,而信息摄入的倾向性则会进一步加剧身份的认同...

事实上,学过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同学可能有所听说,这便是所说的“自我实现效应”。

但文章另外提到,由于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止一个身份”——例如,我既可以是“数码爱好者”,也可以是“二次元爱好者”。

而文章的研究也指出,当我们具有多重的身份时,相较于单一的身份,更不会选择性地摄入信息,更不容易产生偏见。


-2-


大体来说,我同意这篇文章的结论:即拥有多重身份往往可以让我们离偏见更远一点。

但是问题是,“身份”看似是一个偏客观的标签。

我是男生,便是因为客观上我就是男生;我是金牛座,是我的生日所决定的;我是国人,便是因为我国籍上明白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是即使是再铁证如山的客观身份,也只有围绕着主观的问题展开讨论时,才能发挥作用,换言之,身份是需要被“唤醒”的。

在讨论“豆腐脑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好”这个问题时,自然不会考虑到“我是中国人”这样一个身份。

于是,很有可能在讨论上一个问题时,我们还能“理性”地加以分析,但面对下一个问题时,所唤醒的单一身份便驱使着我们做出极端的论断。

而这就是外界看来可能很滑稽的“双标”。


-3-


其实身份早已有之,例如我们早已听烂了的星座,以及从某些角度讲,性格测试。

说来有趣,前些天偶然重做了一下 MBTI 测试。

大一的时候自己无论怎么测是坚定的 ENTP 形,但如今,大四的时候,在几个不同的网站中,却在各路选项中反复纠结,并最终得到了差异蛮大的结果。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也许不是一个简单的“性格标签”所能代表的了。

而同样的,我也并不认为我们应当被这样看似“无法改变”的标签所固化,例如处女座便一定要“表现得像处女座”等等。


-4-


于是回到标题。为什么如今的互联网愈发“水火不容”?因为事实上,标签化、身份化,已经在当今的互联网无孔不入。

从商业与产品角度上,这很容易理解。

因为有了“身份”,才有“认同”,有了“认同”,才有“忠诚度”甚至“优越感”,而忠诚度与粘性,则切实地关乎每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生死存活。

而另一方面,有“撕逼”,才会有话题度,才会有关注点。而有了关注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

对于一款产品来说,宁可所有人都在骂它,也比没人用要好得多。

看到一星差评,钉钉的产品经理早就开心死了。

而在商业模式与人性的双重推拉下,身份认同已经蔓延到了网络讨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粉黑

包括且不限于:女权、中医、饭圈、二次元...

甚至还包括,使用/不使用某 APP(抖音/B 站),使用/不使用某品牌(小米/华为/苹果)...

以及那些也许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但数据后台早早已经为你打上的,“个性化标签”。

再强调一遍,无论粉黑

那么现在,不妨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网络讨论,究竟还有多少是不含身份、没有预设立场的讨论呢?很少了。

而也正是这样的现实,使得如今的互联网,讨论、交流变少了,攻击、举报与偏见变多了,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世界“本就该是我想的那样”。


-5-


那么,如何尽可能消除偏见呢?个人经历尚少,但有两个肤浅的小经验,且与大家交流。

第一个方法是:当我们发现我们在某件问题上身份单一时,便硬造“身份”,从而尝试以多身份看待问题。

举例来说,当华为党与小米党对喷得水火不容,而你又是一个坚定的小米党时,可以去想,自己是“某个华为党老哥的朋友”,而类似的,也就自然有了“饭圈女孩的朋友”、“辣鸡直男的朋友”等等身份。

事实上,当我们能想到并代入这样的身份时,往往首先极端化的言语与行为便会首先被消解大半。

之后要做的,则是从态度进而是信息摄取的方面,从根本上消除偏见。

在我个人的订阅源中,有偏左的媒体,同样有偏右的媒体。虽然并不是每一家我都欣赏——恰恰相反,有些是我所厌恶至极的——但自己仍然会尝试看一看,代入一下他们的身份。

能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其实是件好事。

另一个诀窍则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实事求是。但这四个字,要一点一点展开说:

  • :这件事是真实的吗
  • :这是事情的全貌吗,亦或只是某方(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一家之言
  • :我有在探求吗,还是只是想佐证我的预设立场
  • :我对这个结论真的这么确定吗,还有哪些可能推翻这个结论的可能

-6-


但是幸运的是,世界并不如看起来这般无可救药。

醉酒者往往吵杂,清醒的人却常常缄默。

正是因为理性的声音永远在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结论与真相,网络上所充斥的声音才会显得更加偏激与片面。

但反过来说,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却很有可能比我们所想到的,所看到的,更理性,并更能看清真相。

退一万步讲,就算没人看得清,时间早晚看得清。

所以没必要就此灰暗,保持好奇,并保持幼稚。


-7-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说,身份本身的作用,其实便是降低我们的“认知成本”。

很简单的,当我向他人推销自己的网站时,往往需要解释半天。但假若我选好文章,告诉别人这是“技术网站”、“产品经理公众号”(事实上并不是)的时候,便很容易描述,我到底在写些什么东西。

而这也就是自媒体中所常用的“人设”罢了。

事实上,我也没想好这个公众号到底是什么标签,也许什么都不是。毕竟我也并不自认在某个垂直领域有多深的积淀。

但是无论如何,还是希望你我都能想起:商品的标签是面向顾客的,而不是面向自己

不要被标签所框定,毕竟我们是活生生的人。

本文链接:https://idealclover.top/archives/614/

本作品由 idealclover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文章, 产品, 知识, 经理, 小米, 网站, 公众, 信息, 技术, 用户, 标签, 朋友, 互联网

48

已有 22 条评论


  1. 友台
    友台 回复

    不被标签框定,也是个标签,哈哈哈哈哈哈。

    1. idealclover
      idealclover 回复

      没错的 但是这么说就没有意义了w

      就好像总有“其他”的选项

      1. c0sMx
        c0sMx 回复

        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秉持环境决定论。∠( ᐛ 」∠)_

🤔关于我
翠翠 idealclover
Product Manager @ByteDance
南京大学 2016 级本科生
了解更多
🏠关于博客
基于 Typecho 博客框架
使用个人的 clover clover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