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4 | 技术 | 40423 浏览 | 132 赞 | 46 条评论


请注意,本文编写于 1383 天前,最后修改于 1383 天前,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
AI摘要:本文讨论了传统树状笔记软件的问题,如难以分类跨学科知识、限制知识间的关联与扩展等。作者介绍了zettelkasten笔记法,即卡片盒笔记法,通过卡片间的互相引用,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连结,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作者推荐了两款支持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Roam Research和Obsidian.md。最后,作者强调了做笔记的三个要点:互相连结、定期回顾和从现在开始。

Powered by AISummary and MoonShot Kimi Chat.

-1-

前段时间由于疫情每天在家,毕业去处已定,论文压力不大,便闲得发慌,想把大学所学重新系统地整理一番,以备不时之需。

最初我仍然想沿用传统的树状分类架构,例如 OneNote——这是我大学四年主要的笔记记录方式,但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也引发了我对于知识与笔记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和大家一同分享。

传统的笔记软件通常采用 树状结构,例如 OneNote 的“笔记本-笔记-页面”结构、Evernote 的“文件夹-笔记”结构等。这样的好处通常是笔记 泾渭分明、条理清晰

但在我实际使用这样的笔记软件进行自己知识的梳理时,我发现了一些 问题

最棘手的问题便是:顶层的“笔记本”应当如何设计?

作为主修管理学,辅修计算机,时不时还看看数学物理哲学社科的好奇宝宝,翠翠所接触的知识往往杂而乱,如何让每一篇笔记归属到正确的位置,则是首要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在做问题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 MECE 原则,即所谓的 “不重不漏”

因此一直以来,我的分类方案是将自己主攻的管理学、计算机抽出来,其他学科按照逻辑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进行分类整理,但这次,我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很多知识是跨学科的

且不说关联本就很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即使是管理学和计算机,也有可能比没有接触过的朋友多得多的共同之处。

打个比方,计算机的本质,不就是管理很多的0与1吗(把黄色眼镜给我摘了)。其中的一些并发、封装、分而治之的思想,放在管理学中同样可以看到影子。

更不用提信息化管理这样本来就是 交叉学科 的产物。

而传统的树状笔记,一方面让知识难以归类,另一方面限制了知识间的关联与扩展——或许两个本不相关知识的碰撞,便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与领域。

而另一个问题则在于,现在的知识越来越 碎片化,难以具体“分类”。

我们每天接触了太多的 信息知识,每篇深度的文章都能让我们若有所思,可是,它们真的为我们带来了哪方面的知识吗?或许我们都说不清。

无数的碎片知识散落在记忆之中,抑或左耳进右耳出地被遗忘。我们读了很多文字,可 知识 真的有所增长吗?

曾经我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更好地构建 “知识体系” - 聊聊 DIKW 模型 谈知识的获取过程。简单地说,知识是遵循一个 获取数据—提炼信息—总结知识—通悟智慧 的过程,每一层都比上一层更为深入。

然而今天我们每天所获得的大量 碎片化知识,或许我们可以进行提炼总结,但往往不知道该将其 放置何处,如何 与已有知识关联,也就更不用说构成体系、通悟智慧了。

-2-

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最后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从来就不是树状的,与树相比,知识更像一张网

知识之间并非彼此包含的关系,而是互相之间引用到关系——如果你有数据结构的基础的话,我便明说了,与其说知识的结构是,倒不如说它更像

与树相比,图的形式更加自由,通过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与引用,从而形成了一张大网。而这其中被引用得多的知识自然便会慢慢浮出水面,彰显出他们的重要——就好像那些被引用多的论文一样。

与其精心地编排知识,不如让他们自己浮现。

-3-

而正在此时,zettelkasten笔记法,即卡片盒笔记法,进入了我的视野。

卡片盒式笔记,如果往深了说,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个方法的提出者德国社会学教授 Niklas Luhmann,在30年的时间里,出版了58本社会学专著,每一本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开创性。这还不包括,他写的论文,发表的文章,还有译著。

那么,让我简单讲一讲他所使用的这个方法。

Zettelkästen,德语为“卡片盒”或“索引卡”,顾名思义,便是将每条知识/想法/思考使用卡片的形式进行记录与编排,核心是以下几个要点:

  1. 一张卡片 = 一个想法,写下后放入到一个卡片盒中进行收集;
  2. 每张卡片都带有带有唯一ID号(例如时间戳),以便以后可以引用;
  3. 链接笔记。每次将卡片添加到收藏中时,都应浏览其他笔记以查找类似的想法或链接,并附在卡片中;
  4. 不用担心结构,只需要记录;
  5. 尽可能使用自己的语言与理解记录卡片,并附上原始的参考文献;
  6. 定期随机翻阅卡片以获得新的灵感

这样,通过卡片间的互相引用,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连结,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网,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可用程度,进而建立系统化的知识。

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这种方法带来了新的想象力:原本麻烦且不知所以的唯一ID,现在可以轻松地被链接所取代;而原本难以修改的物理卡片,现在也可以随时地动态修改——甚至,说不定还可以把知识间引用的关系可视化出来,从而真正“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步”。

因此,我希望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一款新笔记软件,可以:

  1. 方便地让知识互相引用;
  2. 让知识间的引用关系可视化;
  3. 让我可以“随机”地访问卡片——定期审视知识并获得新的灵感。

——如果没有,大不了自己试着写一个。

但最巧合的是,正当我正苦于没有合我心意的笔记软件时,2020 年刚刚出现的,由 Roam Research 所带来的一波新笔记浪潮正巧击中了我。

其实内心有点小不甘 要是早一年有这个觉悟,说不定现在就靠着这个想法财务自由了(大误)

-4-

Roam Research 的地址在 https://roamresearch.com ,是一个在线使用的笔记应用。

作为笔记软件,它最大的创新之处便是引入了双向链接的功能

简单地说,当我们在一篇笔记A中,使用[[]]便可以搜索并引用另一篇笔记B,而在笔记B中,也可以看到所有的“backlinks”——即引用这篇笔记的笔记

这大大降低了笔记之间互相引用的费时费力,从而彻底盘活了零散的知识。

而另外,Roam还可以将笔记间的引用网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从而从直观上看到知识之间是如何引用的,而万一,没引用的知识间碰撞出火花,说不定就是新的想法。

在 Roam 的体系下,各个笔记间都是“平权”的,没有文件夹的层级,也没有先后的顺序之分。被引用得多的笔记,自然便会凸显出来。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Roam提供了一个“每日记录”的功能:这使得再边边角角的知识,也会有一篇“每日记录”的笔记将其串联起来,不用担心笔记过于零散而没有线索。

-5-

然而,Roam 也并非十全十美,以至于短暂使用过后,我便换用了其他替代品——虽然是它先提出了这个想法。

最主要的问题是:Roam 太贵了

虽然现在 Roam 还处于免费的内测阶段,但据创始人的想法,未来的定价大约是 $15/月,即使是学生优惠也有 $8/月,每月差不多 ¥60 的价格对于一般的学生党和上班族来说多少是有点吃不消的。

更重要的是,我个人认为,这款软件不值这个钱—— 全部数据存在云端 多少让我有些不放心,个人开发者万一跑路,后果难以估量。

另外,加载慢等一些小问题也始终困扰着我。着一切的一切最终让我弃用了它。

-6-

于是,我遇到了 Obsidian.md

相较于 Roam,Obisidian 则是一款尚处于 beta 阶段的内测应用。最主要的特点是所有文件均 存放于本地,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网盘/Git 进行同步,并且免费使用——当然如果你想的话,官方也提供了加密同步服务——$4/月,相较 Roam 也便宜了不少。

而另外,通过插件功能,Obsidian也开启了诸如暗夜模式、随机笔记、每日笔记等贴心的小功能。

在 Roadmap 中,Obsidian 提到其下一步会有移动端、历史记录等功能,从而会补齐只能在电脑上记录的短板。

以及 Obisidian 的可视化颜值要更高一点

Obisidian的官网在 这里,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

-7-

思考了这么多,但回过头来我想,其实,对于笔记来说,最重要的是——现在就去记。

不要去想分类、不要去思考排版、也不要想以后该怎么管理,先让笔记的量有所积累。

或许,做一个好的笔记只需要这三件事:

1、互相连结
2、定期回顾

以及最重要的

0、从现在开始

参考链接

本文链接:https://idealclover.top/archives/625/

本作品由 idealclover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文章, 动态, 文件, 同步, 修改, 链接, 知识, 分类, 信息, 官网, 工具, 朋友, 页面, 架构, knowledge, 总结, 论文, 疫情, 设计, 笔记, roam, 引用, 卡片

132

已有 46 条评论


取消回复
  1. 晓同
    晓同 回复

    我更想要的是一种标签式的管理,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时打上多种跨类别的标签,还能多重筛选需要的文件

  2. 小泽
    小泽 回复

    看一下

  3. 加盟
    加盟 回复

    我来看看 赞一个

  4. 锅巴
    锅巴 回复

    国内的wolai也不错

  5. 庆宇
    庆宇 回复

    针不戳!(☆ω☆)

  6. 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回复

    文章不错关注一下

  7. 张必过
    张必过 回复

    太棒了

  8. 凝望深渊的的人
    凝望深渊的的人 回复

    首先夸夸博主,但是竟语凝,不知如何说,大概就是从心里夸的感觉。
    回到正题,1.我也尝试了不少的笔记软件,我的感觉是每个笔记软件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性,我尝试找到一款可以代替所有产品的笔记软件,后来想想这个想法过于幼稚。
    2.现阶段我的笔记软件分别是notion、OneNote
    3.notion就像一个收纳柜,一定是个柜子,可以放不同的图片(相册盒)、视频(光碟盒)、音乐(磁带盒),也可以放置不同的资料(文件夹),同一个page用逻辑排列,互相的关联用超链接。任意页面的的超链接就像给柜子装上的魔法传送门,可以系统的整理知识储备。相对obsidian,确实没有那么直观,但是可能因为先入为主,我觉得博主说的很对obsidian确实更像卡片盒,这种标签的记录确实很方便关联,我也没有找到和notion及OneNote配合的方法,有好的心得还请所分享呀。
    4.说到OneNote在我看来就是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记录学科内容,记录科研进度,pdf打印导入也很适合分析论文,天然的层级划分写论文也挺舒服。

  9.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复

    我来康康

  10. 皇冠‘暮烟’
    皇冠‘暮烟’ 回复

    φ( ̄∇ ̄o),我自从上小以来,最不会做的事情就会说记笔记,我的大脑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是做不到一心二用的。

🤔关于我
翠翠 idealclover
Product Manager @ByteDance
南京大学 2016 级本科生
了解更多
🏠关于博客
基于 Typecho 博客框架
使用个人的 clover clover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