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4 | 技术 | 54770 浏览 | 135 赞 | 48 条评论


请注意,本文编写于 1755 天前,最后修改于 1755 天前,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
AI 摘要:本文讨论了传统树状笔记软件的问题,如难以分类跨学科知识、限制知识间的关联与扩展等。作者介绍了 zettelkasten 笔记法,即卡片盒笔记法,通过卡片间的互相引用,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连结,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作者推荐了两款支持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Roam Research 和 Obsidian.md。最后,作者强调了做笔记的三个要点:互相连结、定期回顾和从现在开始。展开

-1-

前段时间由于疫情每天在家,毕业去处已定,论文压力不大,便闲得发慌,想把大学所学重新系统地整理一番,以备不时之需。

最初我仍然想沿用传统的树状分类架构,例如 OneNote—— 这是我大学四年主要的笔记记录方式,但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也引发了我对于知识与笔记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和大家一同分享。

传统的笔记软件通常采用 树状结构,例如 OneNote 的 “笔记本 - 笔记 - 页面” 结构、Evernote 的 “文件夹 - 笔记” 结构等。这样的好处通常是笔记 泾渭分明、条理清晰

但在我实际使用这样的笔记软件进行自己知识的梳理时,我发现了一些 问题

最棘手的问题便是:顶层的 “笔记本” 应当如何设计?

作为主修管理学,辅修计算机,时不时还看看数学物理哲学社科的好奇宝宝,翠翠所接触的知识往往杂而乱,如何让每一篇笔记归属到正确的位置,则是首要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在做问题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 MECE 原则,即所谓的 “不重不漏”

因此一直以来,我的分类方案是将自己主攻的管理学、计算机抽出来,其他学科按照逻辑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进行分类整理,但这次,我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很多知识是跨学科的

且不说关联本就很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即使是管理学和计算机,也有可能比没有接触过的朋友多得多的共同之处。

打个比方,计算机的本质,不就是管理很多的 0 与 1 吗(把黄色眼镜给我摘了)。其中的一些并发、封装、分而治之的思想,放在管理学中同样可以看到影子。

更不用提信息化管理这样本来就是 交叉学科 的产物。

而传统的树状笔记,一方面让知识难以归类,另一方面限制了知识间的关联与扩展 —— 或许两个本不相关知识的碰撞,便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与领域。

而另一个问题则在于,现在的知识越来越 碎片化,难以具体 “分类”。

我们每天接触了太多的 信息知识,每篇深度的文章都能让我们若有所思,可是,它们真的为我们带来了哪方面的知识吗?或许我们都说不清。

无数的碎片知识散落在记忆之中,抑或左耳进右耳出地被遗忘。我们读了很多文字,可 知识 真的有所增长吗?

曾经我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更好地构建 “知识体系” - 聊聊 DIKW 模型 谈知识的获取过程。简单地说,知识是遵循一个 获取数据 — 提炼信息 — 总结知识 — 通悟智慧 的过程,每一层都比上一层更为深入。

然而今天我们每天所获得的大量 碎片化知识,或许我们可以进行提炼总结,但往往不知道该将其 放置何处,如何 与已有知识关联,也就更不用说构成体系、通悟智慧了。

-2-

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最后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从来就不是树状的,与树相比,知识更像一张网

知识之间并非彼此包含的关系,而是互相之间引用到关系 —— 如果你有数据结构的基础的话,我便明说了,与其说知识的结构是,倒不如说它更像

与树相比,图的形式更加自由,通过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与引用,从而形成了一张大网。而这其中被引用得多的知识自然便会慢慢浮出水面,彰显出他们的重要 —— 就好像那些被引用多的论文一样。

与其精心地编排知识,不如让他们自己浮现。

-3-

而正在此时,zettelkasten 笔记法,即卡片盒笔记法,进入了我的视野。

卡片盒式笔记,如果往深了说,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个方法的提出者德国社会学教授 Niklas Luhmann,在 30 年的时间里,出版了 58 本社会学专著,每一本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开创性。这还不包括,他写的论文,发表的文章,还有译著。

那么,让我简单讲一讲他所使用的这个方法。

Zettelkästen,德语为 “卡片盒” 或 “索引卡”,顾名思义,便是将每条知识 / 想法 / 思考使用卡片的形式进行记录与编排,核心是以下几个要点:

  1. 一张卡片 = 一个想法,写下后放入到一个卡片盒中进行收集;
  2. 每张卡片都带有带有唯一 ID 号(例如时间戳),以便以后可以引用;
  3. 链接笔记。每次将卡片添加到收藏中时,都应浏览其他笔记以查找类似的想法或链接,并附在卡片中;
  4. 不用担心结构,只需要记录;
  5. 尽可能使用自己的语言与理解记录卡片,并附上原始的参考文献;
  6. 定期随机翻阅卡片以获得新的灵感

这样,通过卡片间的互相引用,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连结,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网,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可用程度,进而建立系统化的知识。

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这种方法带来了新的想象力:原本麻烦且不知所以的唯一 ID,现在可以轻松地被链接所取代;而原本难以修改的物理卡片,现在也可以随时地动态修改 —— 甚至,说不定还可以把知识间引用的关系可视化出来,从而真正 “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步”。

因此,我希望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一款新笔记软件,可以:

  1. 方便地让知识互相引用;
  2. 让知识间的引用关系可视化;
  3. 让我可以 “随机” 地访问卡片 —— 定期审视知识并获得新的灵感。

—— 如果没有,大不了自己试着写一个。

但最巧合的是,正当我正苦于没有合我心意的笔记软件时,2020 年刚刚出现的,由 Roam Research 所带来的一波新笔记浪潮正巧击中了我。

其实内心有点小不甘 要是早一年有这个觉悟,说不定现在就靠着这个想法财务自由了(大误)

-4-

Roam Research 的地址在 https://roamresearch.com ,是一个在线使用的笔记应用。

作为笔记软件,它最大的创新之处便是引入了双向链接的功能

简单地说,当我们在一篇笔记 A 中,使用 [[]] 便可以搜索并引用另一篇笔记 B,而在笔记 B 中,也可以看到所有的 “backlinks”—— 即引用这篇笔记的笔记

这大大降低了笔记之间互相引用的费时费力,从而彻底盘活了零散的知识。

而另外,Roam 还可以将笔记间的引用网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从而从直观上看到知识之间是如何引用的,而万一,没引用的知识间碰撞出火花,说不定就是新的想法。

在 Roam 的体系下,各个笔记间都是 “平权” 的,没有文件夹的层级,也没有先后的顺序之分。被引用得多的笔记,自然便会凸显出来。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Roam 提供了一个 “每日记录” 的功能:这使得再边边角角的知识,也会有一篇 “每日记录” 的笔记将其串联起来,不用担心笔记过于零散而没有线索。

-5-

然而,Roam 也并非十全十美,以至于短暂使用过后,我便换用了其他替代品 —— 虽然是它先提出了这个想法。

最主要的问题是:Roam 太贵了

虽然现在 Roam 还处于免费的内测阶段,但据创始人的想法,未来的定价大约是 $15 / 月,即使是学生优惠也有 $8 / 月,每月差不多 ¥60 的价格对于一般的学生党和上班族来说多少是有点吃不消的。

更重要的是,我个人认为,这款软件不值这个钱 —— 全部数据存在云端 多少让我有些不放心,个人开发者万一跑路,后果难以估量。

另外,加载慢等一些小问题也始终困扰着我。着一切的一切最终让我弃用了它。

-6-

于是,我遇到了 Obsidian.md

相较于 Roam,Obisidian 则是一款尚处于 beta 阶段的内测应用。最主要的特点是所有文件均 存放于本地,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网盘 / Git 进行同步,并且免费使用 —— 当然如果你想的话,官方也提供了加密同步服务 ——$4 / 月,相较 Roam 也便宜了不少。

而另外,通过插件功能,Obsidian 也开启了诸如暗夜模式、随机笔记、每日笔记等贴心的小功能。

在 Roadmap 中,Obsidian 提到其下一步会有移动端、历史记录等功能,从而会补齐只能在电脑上记录的短板。

以及 Obisidian 的可视化颜值要更高一点

Obisidian 的官网在 这里,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

-7-

思考了这么多,但回过头来我想,其实,对于笔记来说,最重要的是 —— 现在就去记。

不要去想分类、不要去思考排版、也不要想以后该怎么管理,先让笔记的量有所积累。

或许,做一个好的笔记只需要这三件事:

1、互相连结
2、定期回顾

以及最重要的

0、从现在开始

参考链接

本文链接:https://idealclover.top/archives/625/

本作品由 idealclover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文章 , 动态 , 文件 , 同步 , 修改 , 链接 , 知识 , 分类 , 信息 , 官网 , 工具 , 朋友 , 页面 , 架构 , knowledge, 总结 , 论文 , 疫情 , 设计 , 笔记 , roam, 引用 , 卡片

135

已有 48 条评论


取消回复
  1. 金石热点网
    金石热点网 回复

    文章写的不错,加油~

  2. 金石热点网
    金石热点网 回复

    加油~

  3. Rainerc
    Rainerc 回复

    测试

  4. zxc
    zxc 回复

    嗯,但是双向链接还要你去维护,机器不会自动帮你链接,自动链接的话会过度链接。然后自己去链接的话,关键词太多了吧?如果关键词冲突了呢?你需要关键词需要分组,这也太麻烦了。其实,tag 之类的已经差不多了,onenote 是有指向段落的链接的,但是不像关键词链接这么方便。tiddlywiki 其实也能当成笔记用,也有方便的 tag 和链接,但是,tag 和链接要维护,如果数据太大了还是不行。想来想去,还是 onenote 比较好,主要是方便,能储存大量数据。双向链接这种比较适合某种手册,比如,一种东西中大量提到某种操作和概念,那么双向链接能方便查阅,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词有限,不会随着你笔记的增加而无限增加。

    1. 冼仙
      冼仙 回复

      赞同(╯‵□′)╯︵┴─┴

  5. 淘花
    淘花 回复

    学习了

  6.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想做个小网站,请问那个学生免费的.me 是不是续费很贵啊,还是选择 top 好一点?

    1.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查到了,原来只是域名不需要备案,,,好奇我昨天用啥关键词搜的没出结果。。。

    2.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啊,打扰了,.me 现在不支持国内,想问问 top 我在腾讯云申请还是在国外申请好一点,腾讯云申请是不是要求备案啊,我现在还不用服务器,先在托管放静态网页。。。

      1. Roy
        Roy 回复

        推荐到国外的 namesilo 购买,续费的话不涨价,国内的话可以买时间长一点的,我这个 yirenliu.cn 的域名买了十年花了 300 多,也还行

        1.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namesilo 的确不错,我在那边买了一个,另外两个在腾讯买的,因为腾讯 top cool 第一年太香了,续费比 namesilo 贵几块钱。

  7. 特厉害
    特厉害 回复

    如果只是为了交叉引用,可以自建 MediaWiki,我曾经试过,不记得有没有双向链接了。不过双向链接我感觉会有信息过载带来的负担。

    要不是 OneNote 不支持标签系统我大概也不会开发 Beex 了,我通过在本地生成静态网站的方式模拟笔记本,需要手写的还用 OneNote。

    评论框里复制编辑段落顺序也提示 CC 协议,粘贴了还要删链接,有些麻烦。

  8.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想起来我很少去翻我的日记,已经十几万字了吧,不回顾就是白记∠(ᐛ 」∠)_

    1. wuair5
      wuair5 回复

      利用搜索功能也许用得上吧,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是了

      1.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我是拿 WPS 云文档记得。。。。现在用 msoffice 的云文档,,,,很传统的加密 word 一月一个。
        好几次想要不要用别的,但是觉得这两家的云服务靠谱。。。。我想啥时候干脆本地算了。

  9. w
    w 回复

    我在思考「记笔记是否真的帮助学习」

    1. BobMaster
      BobMaster 回复

      我读初中和高中一直都是理解至上。。。笔记基本不会专门做的,要么就勾一勾或者写点东西在课本上

      1. w2
        w2 回复

        我也觉得主要是在于理解,记笔记并不能真正帮助理解.

  10. Unee Wang
    Unee Wang 回复

    我的手机打开你的博客死机 N 次。
    我已经有一个笔记流了,再换就成本太高。最近看人口论,经常会联想到国富论里的内容,没有链接,只好自己加个批准,链接到国富论笔记文件里。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笔记,我会选 joplin٩(ˊᗜˋ*)و

🤔关于我
翠翠 idealclover
Product Manager @ByteDance
南京大学 2016 级本科生
了解更多
🏠关于博客
基于 Typecho 博客框架
使用个人的 clover clover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