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4 | 技术 | 40418 浏览 | 132 赞 | 46 条评论


请注意,本文编写于 1383 天前,最后修改于 1383 天前,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
AI摘要:本文讨论了传统树状笔记软件的问题,如难以分类跨学科知识、限制知识间的关联与扩展等。作者介绍了zettelkasten笔记法,即卡片盒笔记法,通过卡片间的互相引用,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连结,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作者推荐了两款支持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Roam Research和Obsidian.md。最后,作者强调了做笔记的三个要点:互相连结、定期回顾和从现在开始。

Powered by AISummary and MoonShot Kimi Chat.

-1-

前段时间由于疫情每天在家,毕业去处已定,论文压力不大,便闲得发慌,想把大学所学重新系统地整理一番,以备不时之需。

最初我仍然想沿用传统的树状分类架构,例如 OneNote——这是我大学四年主要的笔记记录方式,但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也引发了我对于知识与笔记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和大家一同分享。

传统的笔记软件通常采用 树状结构,例如 OneNote 的“笔记本-笔记-页面”结构、Evernote 的“文件夹-笔记”结构等。这样的好处通常是笔记 泾渭分明、条理清晰

但在我实际使用这样的笔记软件进行自己知识的梳理时,我发现了一些 问题

最棘手的问题便是:顶层的“笔记本”应当如何设计?

作为主修管理学,辅修计算机,时不时还看看数学物理哲学社科的好奇宝宝,翠翠所接触的知识往往杂而乱,如何让每一篇笔记归属到正确的位置,则是首要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在做问题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 MECE 原则,即所谓的 “不重不漏”

因此一直以来,我的分类方案是将自己主攻的管理学、计算机抽出来,其他学科按照逻辑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进行分类整理,但这次,我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很多知识是跨学科的

且不说关联本就很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即使是管理学和计算机,也有可能比没有接触过的朋友多得多的共同之处。

打个比方,计算机的本质,不就是管理很多的0与1吗(把黄色眼镜给我摘了)。其中的一些并发、封装、分而治之的思想,放在管理学中同样可以看到影子。

更不用提信息化管理这样本来就是 交叉学科 的产物。

而传统的树状笔记,一方面让知识难以归类,另一方面限制了知识间的关联与扩展——或许两个本不相关知识的碰撞,便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与领域。

而另一个问题则在于,现在的知识越来越 碎片化,难以具体“分类”。

我们每天接触了太多的 信息知识,每篇深度的文章都能让我们若有所思,可是,它们真的为我们带来了哪方面的知识吗?或许我们都说不清。

无数的碎片知识散落在记忆之中,抑或左耳进右耳出地被遗忘。我们读了很多文字,可 知识 真的有所增长吗?

曾经我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更好地构建 “知识体系” - 聊聊 DIKW 模型 谈知识的获取过程。简单地说,知识是遵循一个 获取数据—提炼信息—总结知识—通悟智慧 的过程,每一层都比上一层更为深入。

然而今天我们每天所获得的大量 碎片化知识,或许我们可以进行提炼总结,但往往不知道该将其 放置何处,如何 与已有知识关联,也就更不用说构成体系、通悟智慧了。

-2-

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最后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从来就不是树状的,与树相比,知识更像一张网

知识之间并非彼此包含的关系,而是互相之间引用到关系——如果你有数据结构的基础的话,我便明说了,与其说知识的结构是,倒不如说它更像

与树相比,图的形式更加自由,通过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与引用,从而形成了一张大网。而这其中被引用得多的知识自然便会慢慢浮出水面,彰显出他们的重要——就好像那些被引用多的论文一样。

与其精心地编排知识,不如让他们自己浮现。

-3-

而正在此时,zettelkasten笔记法,即卡片盒笔记法,进入了我的视野。

卡片盒式笔记,如果往深了说,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个方法的提出者德国社会学教授 Niklas Luhmann,在30年的时间里,出版了58本社会学专著,每一本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开创性。这还不包括,他写的论文,发表的文章,还有译著。

那么,让我简单讲一讲他所使用的这个方法。

Zettelkästen,德语为“卡片盒”或“索引卡”,顾名思义,便是将每条知识/想法/思考使用卡片的形式进行记录与编排,核心是以下几个要点:

  1. 一张卡片 = 一个想法,写下后放入到一个卡片盒中进行收集;
  2. 每张卡片都带有带有唯一ID号(例如时间戳),以便以后可以引用;
  3. 链接笔记。每次将卡片添加到收藏中时,都应浏览其他笔记以查找类似的想法或链接,并附在卡片中;
  4. 不用担心结构,只需要记录;
  5. 尽可能使用自己的语言与理解记录卡片,并附上原始的参考文献;
  6. 定期随机翻阅卡片以获得新的灵感

这样,通过卡片间的互相引用,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连结,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网,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可用程度,进而建立系统化的知识。

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这种方法带来了新的想象力:原本麻烦且不知所以的唯一ID,现在可以轻松地被链接所取代;而原本难以修改的物理卡片,现在也可以随时地动态修改——甚至,说不定还可以把知识间引用的关系可视化出来,从而真正“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步”。

因此,我希望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一款新笔记软件,可以:

  1. 方便地让知识互相引用;
  2. 让知识间的引用关系可视化;
  3. 让我可以“随机”地访问卡片——定期审视知识并获得新的灵感。

——如果没有,大不了自己试着写一个。

但最巧合的是,正当我正苦于没有合我心意的笔记软件时,2020 年刚刚出现的,由 Roam Research 所带来的一波新笔记浪潮正巧击中了我。

其实内心有点小不甘 要是早一年有这个觉悟,说不定现在就靠着这个想法财务自由了(大误)

-4-

Roam Research 的地址在 https://roamresearch.com ,是一个在线使用的笔记应用。

作为笔记软件,它最大的创新之处便是引入了双向链接的功能

简单地说,当我们在一篇笔记A中,使用[[]]便可以搜索并引用另一篇笔记B,而在笔记B中,也可以看到所有的“backlinks”——即引用这篇笔记的笔记

这大大降低了笔记之间互相引用的费时费力,从而彻底盘活了零散的知识。

而另外,Roam还可以将笔记间的引用网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从而从直观上看到知识之间是如何引用的,而万一,没引用的知识间碰撞出火花,说不定就是新的想法。

在 Roam 的体系下,各个笔记间都是“平权”的,没有文件夹的层级,也没有先后的顺序之分。被引用得多的笔记,自然便会凸显出来。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Roam提供了一个“每日记录”的功能:这使得再边边角角的知识,也会有一篇“每日记录”的笔记将其串联起来,不用担心笔记过于零散而没有线索。

-5-

然而,Roam 也并非十全十美,以至于短暂使用过后,我便换用了其他替代品——虽然是它先提出了这个想法。

最主要的问题是:Roam 太贵了

虽然现在 Roam 还处于免费的内测阶段,但据创始人的想法,未来的定价大约是 $15/月,即使是学生优惠也有 $8/月,每月差不多 ¥60 的价格对于一般的学生党和上班族来说多少是有点吃不消的。

更重要的是,我个人认为,这款软件不值这个钱—— 全部数据存在云端 多少让我有些不放心,个人开发者万一跑路,后果难以估量。

另外,加载慢等一些小问题也始终困扰着我。着一切的一切最终让我弃用了它。

-6-

于是,我遇到了 Obsidian.md

相较于 Roam,Obisidian 则是一款尚处于 beta 阶段的内测应用。最主要的特点是所有文件均 存放于本地,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网盘/Git 进行同步,并且免费使用——当然如果你想的话,官方也提供了加密同步服务——$4/月,相较 Roam 也便宜了不少。

而另外,通过插件功能,Obsidian也开启了诸如暗夜模式、随机笔记、每日笔记等贴心的小功能。

在 Roadmap 中,Obsidian 提到其下一步会有移动端、历史记录等功能,从而会补齐只能在电脑上记录的短板。

以及 Obisidian 的可视化颜值要更高一点

Obisidian的官网在 这里,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

-7-

思考了这么多,但回过头来我想,其实,对于笔记来说,最重要的是——现在就去记。

不要去想分类、不要去思考排版、也不要想以后该怎么管理,先让笔记的量有所积累。

或许,做一个好的笔记只需要这三件事:

1、互相连结
2、定期回顾

以及最重要的

0、从现在开始

参考链接

本文链接:https://idealclover.top/archives/625/

本作品由 idealclover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文章, 动态, 文件, 同步, 修改, 链接, 知识, 分类, 信息, 官网, 工具, 朋友, 页面, 架构, knowledge, 总结, 论文, 疫情, 设计, 笔记, roam, 引用, 卡片

132

已有 46 条评论


取消回复
  1. Rainerc
    Rainerc 回复

    测试

  2. zxc
    zxc 回复

    嗯,但是双向链接还要你去维护,机器不会自动帮你链接,自动链接的话会过度链接。然后自己去链接的话,关键词太多了吧?如果关键词冲突了呢?你需要关键词需要分组,这也太麻烦了。其实,tag之类的已经差不多了,onenote是有指向段落的链接的,但是不像关键词链接这么方便。tiddlywiki其实也能当成笔记用,也有方便的tag和链接,但是,tag和链接要维护,如果数据太大了还是不行。想来想去,还是onenote比较好,主要是方便,能储存大量数据。双向链接这种比较适合某种手册,比如,一种东西中大量提到某种操作和概念,那么双向链接能方便查阅,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词有限,不会随着你笔记的增加而无限增加。

    1. 冼仙
      冼仙 回复

      赞同(╯‵□′)╯︵┴─┴

  3. 淘花
    淘花 回复

    学习了

  4.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想做个小网站,请问那个学生免费的.me是不是续费很贵啊,还是选择top好一点?

    1.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查到了,原来只是域名不需要备案,,,好奇我昨天用啥关键词搜的没出结果。。。

    2.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啊,打扰了,.me现在不支持国内,想问问top我在腾讯云申请还是在国外申请好一点,腾讯云申请是不是要求备案啊,我现在还不用服务器,先在托管放静态网页。。。

      1. Roy
        Roy 回复

        推荐到国外的namesilo购买,续费的话不涨价,国内的话可以买时间长一点的,我这个yirenliu.cn 的域名买了十年花了300多,也还行

        1.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namesilo的确不错,我在那边买了一个,另外两个在腾讯买的,因为腾讯top cool第一年太香了,续费比namesilo贵几块钱。

  5. 特厉害
    特厉害 回复

    如果只是为了交叉引用,可以自建 MediaWiki,我曾经试过,不记得有没有双向链接了。不过双向链接我感觉会有信息过载带来的负担。

    要不是 OneNote 不支持标签系统我大概也不会开发 Beex 了,我通过在本地生成静态网站的方式模拟笔记本,需要手写的还用 OneNote。

    评论框里复制编辑段落顺序也提示 CC 协议,粘贴了还要删链接,有些麻烦。

  6.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想起来我很少去翻我的日记,已经十几万字了吧,不回顾就是白记∠( ᐛ 」∠)_

    1. wuair5
      wuair5 回复

      利用搜索功能也许用得上吧,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是了

      1. 煮酒老麦
        煮酒老麦 回复

        我是拿WPS云文档记得。。。。现在用msoffice的云文档,,,,很传统的加密word一月一个。
        好几次想要不要用别的,但是觉得这两家的云服务靠谱。。。。我想啥时候干脆本地算了。

  7. w
    w 回复

    我在思考「记笔记是否真的帮助学习」

    1. BobMaster
      BobMaster 回复

      我读初中和高中一直都是理解至上。。。笔记基本不会专门做的,要么就勾一勾或者写点东西在课本上

      1. w2
        w2 回复

        我也觉得主要是在于理解,记笔记并不能真正帮助理解.

  8. Unee Wang
    Unee Wang 回复

    我的手机打开你的博客死机N次。
    我已经有一个笔记流了,再换就成本太高。最近看人口论,经常会联想到国富论里的内容,没有链接,只好自己加个批准,链接到国富论笔记文件里。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笔记,我会选joplin٩(ˊᗜˋ*)و

  9. Otstar Lin
    Otstar Lin 回复

    我是试了很多种笔记产品,都不太适合我,后来就自己折腾了一个 2333,这种笔记链接的功能其实我也是打算添加进直接写的笔记应用。但是一直咕咕咕 😂

  10. 蝉時雨
    蝉時雨 回复

    试了这么多笔记产品,最后还是 gitbook 最顺我心~

🤔关于我
翠翠 idealclover
Product Manager @ByteDance
南京大学 2016 级本科生
了解更多
🏠关于博客
基于 Typecho 博客框架
使用个人的 clover clover 主题